有关唾的成语
带唾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4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喷唾成珠 | 唾:唾沫。 咳嗽出来的唾沫都化成了珍珠。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
交詈聚唾 | 谓一齐唾骂。 | 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朝班》:“时蔡虚台为仪郎,当主议,稍以极事折之,为豺绣交詈聚唾,因调停为常朝大朝之说,总之无成规也。” |
面能干唾 | 源见“唾面自干”。形容宽忍处世,居卑无争。宋 陆游《世事》诗:“世事如今尽伏输,面能干唾况其余。 ”。 |
|
拾人唾涕 | 见“拾人涕唾”。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集录三》:“胡元瑞评诸家云:欧陈率是记事……刘贡父滑稽渠率;王直方拾人唾涕。” |
唾手可取 | 很容易就能得到。 | 北宋《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
咳珠唾玉 | 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 林学衡《新猛近稍习词章》诗:“俪白妃青从检点,咳珠唾玉定纷纶。” |
唾壶击缺 | 亦作“唾壶敲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
唾手可待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比喻很快就可以得到或成功。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6回:“可乘此机会,就好取幽州。若得了幽州,辽国之亡,唾手可待。” |
唾壶敲缺 | 见“唾壶击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
唾壶击碎 | 唾壶:古代的痰盂。 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
击碎唾壶 | 唾壶:古代的痰盂。 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
《晋书・王敦传》:“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 |
珠玑咳唾 | 珠玑:珠玉;咳唾:比喻谈吐议论。 比喻谈吐或文辞美如珠玉。 |
汉・赵壹《刺世疾邪赋》:“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
唾玉钩银 | 形容书法像银沟一样刚劲有力,言谈像美玉一样华丽。 | 元・方回《湖口寄方去言》诗:“和篇勤唾玉,枉教妙钩银。” |
向天而唾 | 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 |
拾人唾余 | 见“拾人涕唾”。 | 梁启超《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事事落人之后,拾人唾余。” |
咳唾成珠 |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 “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
庄周《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
唾手而得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比喻极容易得到的东西。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54回:“这房可唾手而得。” |
拾人涕唾 | 涕唾:鼻涕唾沫。 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
宋・严羽《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
唾地成文 | 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
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仰面唾天 | 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 |
唾面自干 |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 北宋《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
唾手可得 | 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北宋《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
银钩玉唾 | 比喻他人的书法笔画有如银钩,遒劲有力;言谈有如吐玉,弥足珍贵。 | 宋・黄庭坚《次韵钱穆父赠松扇》:“银钩玉唾明茧纸,松莲轻凉并送似。” |
欬唾成珠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唾的成语、带唾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