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哑的成语
带哑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5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哑口无声 |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 《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
哑子吃黄莲 | ||
装聋做哑 |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方氏已许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装聋做哑,听他娶了一个妾。” |
哑然失笑 | 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哑然:形容笑声。 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
汉・赵晔《吴赵春秋・赵王元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黄连:中药,味苦。 哑巴吃了黄连,嘴里说不出来。比喻有苦难言。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寡妇孤儿,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推聋妆哑 | 谓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3回:“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 |
哑子吃苦瓜 | 比喻有苦说不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僧问:‘如何是默默相应底事?’师曰:‘哑子吃苦瓜。’ |
哑巴亏 | 吃了亏不便说或不愿说。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4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
妆聋做哑 | 假装耳聋口哑,故意不理睬。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一个悄悄冥冥,一个絮絮答答。却早禁住隋何,迸住陆贾,叉手躬身,妆聋做哑。” |
低声哑气 | 犹言低声下气。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
推聋装哑 | 比喻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3回:“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 |
哑巴吃黄莲 | ||
推聋作哑 | 见“推聋妆哑”。 | 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二折:“他说着英雄话,你怎的乔禁架,使不得推聋作哑。” |
装聋装哑 |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 茅盾《小巫》:“蔓姐几次三番乘机会说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样过日子,老爷只是装聋装哑。” |
哑然大笑 | 哑然:笑声。 发出哑然的大笑声。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哑然大笑。” |
哑然一笑 | 哑然:笑声。 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
清・叶燮《原诗・内篇》:“穿窬邻人之物以为己有,即使尽窃其连城之璧,终是邻人之宝,不可为我家珍,而识者窥见其里,适供其哑然一笑而已。” |
吃哑巴亏 | 自己遭受暗算或受损吃亏,不敢声张或无法申诉,只好自认吃亏。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
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哑子:哑巴;黄柏:黄檗,味苦。 哑子尝到黄柏的苦味,知苦说不出。比喻有苦难言。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
哑然失色 | ||
哑子做梦 | 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 | 宋・苏轼《杂纂》:“哑子做梦——说不得。” |
诈哑佯聋 | 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 《群音类选・官腔类・双忠记・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
哑羊僧 | 佛教用语,比喻不知悟解的人。 | 《大智度论》卷三:譬若白羊,及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 |
哑口无言 |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
哑然而笑 | 哑然:笑声。 发出哑然的大笑声。 |
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
吞炭为哑 | 吞炭:喉咙吞炭使哑。 指故意改变声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
哑子寻梦 | 见“哑子做梦”。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似鳔胶粘住口角,似鱼刺嘎了喉咙,低着头似哑子寻梦。” |
哑然自笑 | 哑然:笑声。 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五羖大夫》:“质明,视之,恰符五数。哑然自笑神之戏己也。” |
天聋地哑 | ||
装聋作哑 | 假装耳聋口哑。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装聋做哑”。 |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
哑子做梦说不清 | 比喻满腹心事,无处倾诉。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痖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上浪滔天。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哑的成语、带哑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