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吞的成语

带吞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吞吞吐吐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鳌掷鲸吞 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亦作“鳌掷鲸呿”。 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龙浮马负之图,已曾抉奥运会;鳌掷鲸吞之句,无不深研。”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 大鱼不在小河里游。比喻志节高尚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饮恨吞声 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
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南朝・梁・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杜口吞声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传・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一毛吞海 毛:同“蚝”,蛤蜊。
一只蛤蜊吞吸海水。比喻无损于事。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
吞声饮泣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网漏吞舟之鱼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
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生吞活剥 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吞声忍泪 形容强忍悲伤。 《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负重吞污 见“负重含污”。 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负重吞污,图其所志。”
气断声吞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钳口吞舌 犹言闭口不言。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若使下官事非其虚,罪得其实,亦当钳口吞舌,伏匕首以殒身。”
半吐半吞
吞舟是漏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吞凤之才 指丰美的文采。常用来形容擅长写作。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浑仑吞枣
半吞半吐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鲸吞蚕食 像鲸鱼吞食一口吞下,像蚕吃桑叶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种手段侵吞。 清・王韬《英宜保土》:“若土耳机三土一旦为俄所鲸吞蚕食,则地兼三海,拓疆万里。”
卧雪吞毡 原指汉代苏武被匈奴幽禁,睡在雪地里,吃毛毡,却坚贞不屈。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后用以比喻民族气节。 《汉书・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啮檗吞针 檗:俗称黄柏,味苦。
啮檗:食用黄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黄檗之苦。
吞针:将针吞下,比喻食物极难入口。
形容食物难以下咽。
唐・康骈《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檗吞针 。”
活剥生吞 比喻机械地搬用或生硬地模仿。 语出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鲸吞虎噬 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 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前代乱离,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
鲸吞虎据 鲸吞:像鲸一样吞食;据:盘踞。
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
《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吞花卧酒 指赏花饮酒,游春行乐。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五: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吞言咽理 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吞云吐雾 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烟。 唐・姚思廉《梁书・沈约传》:“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狼吞虎咽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衔泣吞声
壮气吞牛 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明・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吞的成语、带吞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