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叹的成语
带叹的四字成语(共找到61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仰屋浩叹 | 仰望屋顶,深深叹息。形容处于困境,无可奈何。 | 《后汉书・寒朗传》: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 |
短吁长叹 | 吁:叹气。 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息不止。 |
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15出:“我今日得救还,草舍间、免了些短吁长叹。” |
风木叹 | 风木:同“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 指丧父母的悲伤。 |
宋・陆游《焚黄》:“早岁已形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
短叹长吁 | 吁:叹息。 短一声、长一声不停地叹气。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 |
叹老嗟卑 | 感叹年已老大而犹未显达。 | 宋・陆游《岁莫》诗:“小筑幽栖与拙宜,读书写字伴儿嬉,已无叹老嗟卑意,却喜分冬守岁时。” |
染丝之叹 | 把绸缎放在颜料里,颜色发生了变化。比喻本来相同的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成不同的事物。 | 《墨子・所染》: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
扼腕长叹 | 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 | 《晋书・刘琨传》:“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长叹者也。” |
叹为观止 |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白头之叹 | 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
望洋之叹 | ||
一倡三叹 |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
鹤鸣之叹 | 旧时比喻有才德、有名望而而没有出来作官的人,不能为当权者所重用的慨叹。 | 《后汉书・杨震传》:留神万机,诚慎拜爵,减省献御,损节征发,令野无鹤鸣之叹。 |
一咏三叹 |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
人鼠之叹 | 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赞叹不已 | 已:止;完。 连声赞赏不止。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
嗳声叹气 |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
惊叹不止 | 叹:感叹;止:终结。 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
|
望洋惊叹 |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 | 清・杭世骏《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
付之一叹 | 叹一口气。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前日之事,我也不计较长短,付之一叹罢了。” |
长吁短叹 | 吁:叹气。 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气。多为人心情烦闷、郁结不舒的表现。也作“短叹长吁”。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
望洋兴叹 |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 |
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
壹倡三叹 | 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
击节叹赏 | 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赏:赞叹赏识。 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形容对人的行为、言论、诗文、技艺等十分赞赏。 |
宋・王楙《野客丛书・阿房宫赋》:“击节叹赏,以谓善形容广大如此。” |
仰屋兴叹 | 仰望屋顶长叹。指毫无办法,一筹莫展。 | |
仰屋窃叹 | 窃:私自。 仰望屋顶,私自叹息。形容处于困境,无可奈何。 |
《资治通鉴・汉纪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
喟然而叹 | 喟然:叹气的样子。 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 |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 |
喟然长叹 | 喟然:叹气的样子。 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向若而叹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 战国・庄子《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脾肉之叹 | 脾:通“髀”,大腿。 指痛惜光阴虚度,思欲有所作为。 |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
望洋而叹 | 见“望洋而叹”。 | 明・唐顺之《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叹,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叹的成语、带叹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