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可的成语

带可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4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晋书・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可杀不可辱 辱:侮辱。
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亡可奈何 无可奈何。谓只能如此,没有别的办法。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
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行迹可疑 行迹:行动的踪迹;可疑:值得怀疑。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大可师法 师法:学习效法。
值得学习和效法。
鲁迅《书信集・致孙伏园》:这举动虽然难免有些发疯嫌疑,然而在现在是大可师法的办法。
粪土之墙不可杇 粪土:秽土;杇:指粉刷。
用秽土筑成的墙壁难以粉刷好。比喻很难教养。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无可争辩 没有什么可争辨的。表示确实无疑。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当安所立。尤无可置辩矣。”
不可救疗 病已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
刻不可缓 刻:片刻;缓:延缓,耽搁。
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60回:这是刻不可缓的时候,还要拿死人取笑哩。
无可奉告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对方的。 朱自清《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其实是‘无可奉告’,比‘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语气略觉轻些。”
莫可究诘 究:追查;诘:追问。
无法追问到底。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宗支荒忽,莫可究诘。”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味:滋味。
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不可分割 割:分割,划分。
不容许割裂。
周恩来《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政协各项决议,是各党派的临时大宪章,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
仓箱可期 仓:仓库;箱:柜子;期:期待。
丰收大有希望。
《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无可讳言 讳言:不敢说或不愿说。
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
瞿秋白《饿乡纪程》:“一步一步前进的现象却不能否认,而思想紊乱摇荡不定,也无可讳言。”
大有可为 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开拓或发展有前途。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地方虽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为。”
不可胜言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不可估量 难以估计。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海水不可斗量 斗:量器。
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计量的。常与“人不可貌相”连用;比喻不能凭人的相貌或现状来测量他的品格、才能或未来。
《淮南子・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未为不可 不是不可以。委婉地肯定。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各位所长,优则存之,劣则删之,未为不可。”
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推:推求。
有形迹可检验,有数据可推求。
南朝・宋・祖冲之《辨戴法兴难新历》:“迟疾之率,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反手可得 反:翻转。
翻转手掌学可得到。形容极其易得。
《荀子・非相》:“诛旦公,定楚国,如反手尔。”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战国・庄子《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忍不可忍
不可胜数 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极多。也作“不可胜计”。
春秋・鲁 墨翟《墨子・非攻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举手可采 举:抬起;采:摘,拿。
一抬手就可以拿到。比喻极容易取得。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
进退可否 谓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 《魏书・郭祚传》:“陛下圣镜照临,论才授职,进退可否,黜陟幽明。”
必不可少 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9回:“这拜阴寿更是必不可少的。”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可的成语、带可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