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即的成语

带即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舍本即末
瞬息即逝 瞬:一眨眼;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极短时间;逝:消逝。
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逝了。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招之即来 一招手就过来。比喻随时听众召唤。也比喻指挥自如。 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惟世臣,巨室为能。
若离若即 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摇笔即来 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不即不离 即:靠近;离:疏远。
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即温听厉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事宽即圆 见“事款则圆”。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四回:“只怕事大难回,所以踌躇延捱……事宽即圆,支得他去,再可商量。”
触而即发 触:碰;即:就。
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三:积数千年民族之精髓,递相遗传,递相扩充,其机固有磅礴郁积,一触即发之势。
麾之即去 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宋・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黎明:天刚亮;庭:厅堂;除:台阶。
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指治家过日子很勤谨。
明・朱伯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即物穷理 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可望不可即 望:远看;即:接近。
望得见却不能接近。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
元・萨都刺《偕杨善卿等游法云寺》:“凤台锦袍人,可望不可即。”
即景生情 指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感想。 明・郎瑛《七修续稿・诗文・碧沚诗》:“此诗流丽畅逸,而第七句关锁处,即景生情,警拔深契。”
舍近即远 见“舍近务远”。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杜牧注:“易其居,去安从危,迂其途,舍近即远。”
一触即发 触:碰。
即:就。
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宋・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目即成诵
旋踵即逝 旋踵:转动脚后跟;逝:消失。
在转身时就消失了。形容消失迅速。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起传》:“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非此即彼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
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张平《抉择》:“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闻呼即至 闻:听到;呼:呼唤;即:立刻;至:到。
听到呼唤立刻就到。形容动作迅速。
唐・姚思廉《梁书・陈庆之传》: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
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即心是佛 佛:佛陀。
佛教禅宗认为修行无须他求,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以悟道成佛。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七卷:“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一触即溃 一碰就崩溃。形容极脆弱;经不起一碰。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奕山与奕经同样,经过轻举妄动,一触即溃、丧胆、乞降三个程序,结束了浙江军事。”
即鹿无虞 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周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挥:摆手。
手一招就来,手一挥就去。形容非常听从指挥。指用人时非常随意。
宋・苏轼《王仲仪真赞序》:“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唯世臣巨室为能。”
有一利即有一弊 弊:弊病,害处。
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没有弊病的道理。”
一拍即合 合:合调;符合曲调。
一打拍就合于曲调的节奏。比喻双方意见很快取得一致。
清・李绿园《歧路灯》:“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若即若离 即;凑近。好象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召之即来 召:同“招”。
一经召唤立即就来。形容唯命是从。
宋・辛弃疾《沁园春》:“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即的成语、带即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