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半的成语

带半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42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秀才人情半张纸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谊。
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
明・玩花主人《妆楼记・考试》:“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张纸’,聊备一杯水酒,和你作别。”
鹤知夜半 鹤夜半而鸣。比喻各有专长。 《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
半上落下 犹半途而废。 《朱子全书》卷十五:“圣人不肯半上落下,直是做到底。”又卷九:“人各有个知识,须是推致而极其至,不然半上落下,终不济事。”
半筹不纳 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半信不信 指不完全相信。 三国・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半死梧桐 比喻丧失配偶。 唐・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徐娘:梁元帝妃徐氏,泛指妇女。
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半死辣活 指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参见“半死半生”。
半明半暗 光线不充足。 余华《活着》:“灯光在他脸上一闪一闪,那张脸半明半暗,他弓着背咳嗽连连。”
半死半生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月衔半规 衔:含;规:圆形。
指农历初八、九或二十二、二十三,月亮上弦、下弦的日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生至户外,不见朱,翘首西望,月衔半规,昏黄中犹认旧径,见南向一第,朱坐门石上。”
一长半短 见“一长二短”。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回:“倘有一长半短,岂不于我的风水也有关碍?”
半文半白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主要的缺点就是古文多,半文半白的味道很大。”
秀才人情纸半张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
秀才多以诗文、书画赠人,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比喻菲薄的礼物。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
半夜三更 三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半夜子时为三更;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零点前后,也泛指深夜。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八两半斤 八两:即半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
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19回:像你两个,一对材料,真是八两半斤。
赭衣半道 赭衣:古代囚犯穿的衣服,赤褐色。
穿囚服的人很多。形容犯罪的人多。
《汉书・贾山传》: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
黑天半夜 指深更半夜。 马烽《三年早知道》:“一个老汉说:‘黑天半夜怕什么!红星社不会有人来。’”
事半功百 同“事半功倍”。 清・魏源《道光丙戎海运记》:“因利乘便,事半功百,而元代所未有也。”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半吐半露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红楼梦》第五十回:“因贾母尚未说明,自已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一点半点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
半路出家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
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半天朱霞 半天:空中;朱:红色。
半空中的红霞。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
《南史・刘怀珍传附刘訏传》:訏超超越俗,如半天朱霞,敲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皆俭岁之梁稷,寒年之纤纩。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更半夜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元《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半晴半阴 又晴又阴,阴晴不定。形容春天至初夏季节阴晴不定的天气。 唐・刘禹锡《洛中早春》:漠漠复霭霭,半晴将半阴。
半推半就 推:推辞;就:靠拢;接受。
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力倍功半 指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收效小。 明・刘基《赠陈伯光诗序》:“防微遏几,百病不生。几动形见,力倍功半。”
半间半界 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 参见“半间不界”。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半的成语、带半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