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切的成语

带切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一切之权 一切:一时;权:权宜。
指一时的权宜之计。
《战国策・序》: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铄古切今 犹言融贯古今。形容学识渊博。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文士》:“孙幼如起都,少而称诗,长而经义,雅丽宏肆,铄古切今,极才人之致。”
一刀切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刘心武《钟鼓楼》第一章:“世界上的事,没有一刀切的时候,没有一切都合理都美满的时候。”
悲悲切切 形容极其悲哀。 唐・王昌龄《岳阳别李十七越宾》: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
倚闾望切 闾:古代里巷的门。
靠在里巷的门口向远处殷切地望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心情十分殷切。亦作“倚闾而望”、“倚门而望”、“倚门倚闾”、“倚门之望”、“倚门而望”、“倚闾之思”。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亲老多病,倚闾望切,屡屡寄信前来叫卑职回去。”
切磨箴规 切:切磋;箴规:规谏,劝戒。
互相批评,互相帮助。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浮声切响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
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切中时弊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弊病。
刚好击中现时的弊病;比喻批评时事能击中要害。
宋・苏舜钦《诣匦疏・景祐五年》:“旬余日来,闻颇有言事者,其间岂无切中时弊,而绝不闻朝廷从而行之。”
刺心切骨 见“刺心刻骨”。 明・于晃《乞恩疏》:“古今人臣于忠,未有如臣父之惨烈也。臣之痛愤,刺心切骨,何时可已!”
深切着白 见“深切着明”。
攘袂切齿 攘袂:捋起衣袖;切齿:咬紧牙齿。
形容十分愤怒或激动的样子。
宋・秦观《进策・边防》:“吏士攘袂切齿,皆欲犁其庭而扫其闾。”
磨砻隽切 砻:磨。
相互切磋研讨。
宋・王安石《进说》:“磨砻隽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
浮生切响 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切身体会 指自身遇到的经验。 浩然《艳阳天》第63章:“团支书这几句话,是她这一程子的切身体会。”
入理切情 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清・恽敬《与秦省吾》:“侯君妙才,同携游屐,是以逸情远兴,苍莽而来,而入理切情之言,反不能畅也。”
辞旨甚切 辞旨:言词和意旨。
指言谈以及思想都十分恳切。
《后汉书・郅寿传》:厉音正色,辞旨甚切。
互切互磋
切中要害 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 林语堂《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亦可于偶语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切齿咬牙 切齿:咬紧牙关,表示痛恨。
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切骨之寒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
形容冷得刺骨。
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
切切此布 旧时布告末尾的套语。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希望全体人民,一律安居乐业,切勿轻信谣言,自相惊扰。切切此布。”
深切着明 深刻而显明。
切响浮生 切响:仄声;浮声:平声。
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也泛指音韵的纤细低沉和洪亮高亢。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切齿愤盈 切齿:齿相磨切,愤恨。
紧咬牙齿十分愤怒。形容非常愤怒。
东汉・班固《汉书・张奂传论》:“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
切骨铭心
切问近思 切:恳切;近思:想当前的问题。
恳切地问询,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张牙切齿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
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亦有雪山象王、金毛狮子,震目扬眉,张牙切齿,奋迅毛衣,摇头摆尾。
痛心切齿 切齿:咬紧牙齿。
形容愤恨到极点。
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此愚臣之所痛心切齿于既往,是以不忍复躬行于当世也。
箴规磨切 箴规:规谏,劝戒;切:切磋。
互相批评,互相帮助。
唐・韩愈《答冯宿书》:“朋友道缺绝久,无有相箴规磨切之道。”
恨之切骨 之:代词,指所恨对象。
形容痛恨到极点。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动,十万之众不难指日集合。”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切的成语、带切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