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的成语

带冬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9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冬烘先生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冬温夏清 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冬烘头脑 冬烘:迂腐,浅陋。
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无冬历夏 谓一年到头。 《中国民间故事选・天池水》:“这水呀,无冬历夏,总是一个劲儿地淌。”
秋去冬来 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七章:“秋去冬来,新年一过春节眨眼就到。”
冬日之阳 冬天里太阳的光和热。比喻人民所向往的仁政。 《逸周书・大聚解》: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
冬夏青青 指松柏的颜色无论冬夏都是青色的。比喻人的节操终生不变。 战国・庄子《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
冬裘夏葛 裘:皮衣;葛:葛麻衣。
泛指美服。
战国・公羊高《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冬烘学究 冬烘:形容懵懂,浅陋。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茅盾《幻灭》:“无奈应试者大抵是那一类脚色——冬烘学究,衙门蛀虫,又不能剥夺他们的考试权,只好让他们来考。”
冬箑夏炉 箑:扇子。
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
冬暖夏凉
冬日可爱 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冬日夏云 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夏葛冬裘 葛,多年生草本,茎纤维可织夏布。裘,皮衣。1形容应时的服装。2比喻人做事能灵活应用。 庄子让王篇:“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形容刻苦自勉。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冬烘腐儒 冬烘,比喻不明事理,不识时务的书呆子。腐儒,行事愚蠢,不知变通的儒生。用来形容愚昧无知、固执守旧、不知变通的书生。 赵璘因话录:“唐郑薰主试,误以颜标是鲁公后,取为状元,举子嘲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鲁公,颜真卿。
秋收冬藏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指冬瓜骂葫芦 指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
冬山如睡 冬天的山林象睡着了一样。形容冬天山林寂静的景象。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冬日黑裘 裘:皮袄。
冬天穿黑皮袄。比喻仅能御寒,不尚奢华。
《礼记・檀弓》:孙叔敖冬日黑裘,夏日葛衣。
冬暖夏凊 凊:凉。
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诗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五冬六夏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魏巍《山雨》:“不论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在那儿放哨。”
无间冬夏 见“无冬无夏”。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无间冬夏,读书恒至夜半。”
寒冬腊月 腊月:农历十二月。
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腊尽冬残
冬日之温 冬天城太阳的温暖。封建时代比喻君主的恩惠。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君垂冬日之温,臣尽秋霜之戒。
十冬腊月 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59回:“十冬腊月喝凉水,临死埋在灶火坑。”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冬的成语、带冬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