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兵的成语

带兵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7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兵败将亡 兵:军队。
军队打败仗,将官阵亡。形容作战失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3回:“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
溃兵游勇 指逃散的士兵。 李昌《回忆民先队》:“国民党部队的溃兵游勇,带枪到处抢劫肇事,很影响群众的抗日情绪。”
兵贵先声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缮甲厉兵 缮甲:修理铠甲;厉:磨砺;兵:武器。
指作军事准备。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
草率收兵 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应当在处理闹事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工作,不要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要‘草率收兵’。”
潢池弄兵 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
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东汉・班固《汉书・循吏传・龚遂》:“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短兵相接 兵:武器。
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
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战国・楚 屈原《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兵马倥偬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
兵:兵器。
停止战争。
兵老将骄 老:衰。
士兵疲惫,将领骄傲。
元・郑廷玉《楚昭王》第四折:“我想子胥深入敌境,兵老将骄,可不战而破。”
顿兵坚城 顿:停留;坚城:坚固的城池。
把军队停驻在敌人的坚固城池下。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顿之燕坚城之下。
撒豆成兵 撒放豆子,变成军队。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旧小说戏曲中所说的一种法术。 元・无名氏 《十样锦》第二折:“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
虾兵蟹将 古代神怪小说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喽罗。 明・吴承恩《西游记》:“东海龙王敖广急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
穷兵极武 动用全部兵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奢侈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
强将之下无弱兵 弱:软弱。
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部属。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临阵带兵书 比喻平时不学习,临到出阵作战才去学习兵法。 清・翟灏《通俗编・武功》:此非俗语所云临阵带兵书乎。
构怨连兵 构:结成;连兵:交战。
指因结怨导致战争。
《周书・杜杲传》:“比为疆场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兵销革偃 销毁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无战事。 五代十国・前蜀・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垂回凶度厄之慈,开辍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束兵秣马 犹厉兵秣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
首倡义兵 倡:带头发动。
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
兵连众结 指战事相连,乌合之众相集结。
分兵把守 分散兵力,到处防守。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4回:“二城俱已收复,分兵把守,诸事停妥。”
弃甲曳兵 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
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兵不厌权 见“兵不厌诈”。 《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偃武櫜兵 见“偃武息戈”。 《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起兵动众 众:大队人马。
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华敷传》:“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会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举大事,必有大殃。”
兵接弩张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兵的成语、带兵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