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倒的成语

带倒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92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比喻一个很小的困难却使一个很大的事情无法进行,无法完成。也指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面对一个小问题而束手无策。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没得银钱,便是俗语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倒打一瓦 犹言倒打一耙。 老舍《骆驼祥子》七:“先生并没说什么呀,你别先倒打一瓦!”
不知颠倒 犹言不明事理。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颠倒。天色又看看晚了。”
东歪西倒 形容身不由己,倾斜不稳。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9回:“日暮挑灯闲徙倚,郎不归来留恋谁家里?及至归来沉醉矣,东歪西倒扶难起。”
倾筐倒箧 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检。 叶圣陶《感同身受》:“许把来意倾筐倒箧说完了,心头仿佛松快一点。”
神魂颠倒 神魂:精神。
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着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态。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墙倒众人推 墙已经倒了;大家还要再推一把。比喻当一个人失势时;大家都攻击他。 清・曹雪芹《红楼梦》:“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娘原有些颠倒。”
倒屐相迎
倒行逆施 倒、逆:反常;行、施:做事。
违反常规;违背情理的行为一般指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时代进步方向的行为。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移山倒海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冠屦倒施 见“冠履倒易”。 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倾囊倒箧 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比喻全部倒出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不上一年,倾囊倒箧,骗得一空。”
倒屣迎宾 倒:逆;屣:鞋。
倒穿着鞋急忙迎客。形容热情待客。
唐・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金友玉昆,良田广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宾。”
梦魂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只因财利迷心,身家念重,时时防贼发火起,自然梦魂颠倒。”
倒凤颠鸾 指织品上的花纹图案。也比喻男女间的性行为。 金 元好问《赠答张教授仲文》诗:“天孙缲丝天女织,倒凤颠鸾金粟尺。”
玉山倾倒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
比喻喝醉酒后身体摇摇欲坠的样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陶起归寝,出门践菊晆,玉山倾倒,委衣于侧,即地化为菊,高如人。”
颠三倒四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倒置干戈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倒四颠三 颠:颠倒。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倒冠落佩 冠:帽子;佩:佩玉。
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唐・杜牧《晚晴赋》:“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
白黑颠倒 颠倒:错乱。
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西汉・刘向《列女传・楚成郑瞀》:“王不明察,遂辜无罪,是白黑颠倒,上下错谬也。”
盆倾瓮倒 盆瓮都倾倒过来。形容水、酒等液体急速下泻。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58回:“众人盆倾瓮倒向口中乱灌,都有了半酣光景,定要珍珠串唱曲子。”
贫困潦倒 生活贫困,精神失意颓丧。
倒持手板 见“倒执手版”。 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待得新亭,倒持手板,何似抽还政事堂。”
倒抽一口冷气 冷气,能使人发抖的冰冷空气。形容人因遇到意外的事情而惊恐。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倒打一耙 比喻犯了错误或干了坏事不承认;反咬对方一口。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战国・楚 屈原《楚辞・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黑白颠倒
七倒八歪 指十分凌乱不整齐。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倒的成语、带倒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