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伪的成语
带伪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5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伪张声势 | ||
曲尽情伪 | 曲:细致;情伪:真假。 比喻细致地搞清楚事情的真假。 |
《资治通鉴・魏纪・明景帝初元年》:欲知治狱之士,,是视其曲尽情伪,无所冤抑,斯为善治狱矣。 |
朝真暮伪 | 朝:早晨。 事情早上这样说晚上那样说,没有定说。 |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诗:“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
乘伪行诈 | 指弄虚作假。 |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夫伐功施劳,鲜能布仁;乘伪行诈,莫能久长。” |
巧伪不如拙诚 | 奸巧的虚伪不如笨拙的诚实。 | 西汉・刘向《说苑・谈丛》:“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
弃伪从真 | 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 |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
真伪难辨 | 辨:辨别。 真假分辨不清。 |
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
化性起伪 |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 战国・赵・荀况《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
真伪莫辨 | 莫:不。 真假分辨不清。 |
唐・魏征《隋书・经籍志》:“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
巧伪趋利 | 巧:奸诈。 伪:虚伪。 趋:追求,靠近、趋向。 奸诈虚伪,唯利是图,唯势是从。 |
《汉书・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伪趋利。” |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骥:良马。 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
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去伪存真 | 去:除掉。 伪:虚假。 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 |
矫言伪行 | 指言论、行为虚伪不实。 | 宋・秦观《论议下》:“矫言伪行之人,弊车羸马窜伏岩冗,以幸上之爵禄。” |
半伪半真 | 伪:虚假;真:真实。 一半虚伪,一半真实。指真假混杂,难以分辨。 |
宋・严羽《沧浪诗话》:但其间半伪半真,尤为淆乱惑人,此深可叹,然具眼者,自默识耳。 |
矫饰伪行 | 矫饰:做作,掩饰。 善于掩饰,行为虚伪。 |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某公用事,排斥端士,矫饰伪行。”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伪的成语、带伪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