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的成语

带于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0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善言暖于布帛 好话比衣服还温暖。形容有益的语言能给人很大的鼓舞和安慰。 《荀子・荣辱》: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燕巢于幕 燕子把窝做在帐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慎于接物 慎:谨慎;物:别人,众人。
在待人接物时小心谨慎。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坐于涂炭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
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惫于奔命
严于律己 律:约束。
严格地约束自己。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作“严以律己”。
宋・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燕燕于归 谓女子出嫁。语本《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语出《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形于辞色 色:神色。
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言谈和神色上面。
《晋书・庾亮传》:“欲以灭胡平蜀为己任,言论慷慨,形于辞色。”
敏于事,慎于言 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无动于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宋・朱熹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因粮于敌 因:凭借。
从敌人处取得粮草。
《孙子・作战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询于刍荛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何至于此 怎么会到这样的境地。指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 《旧唐书・李密传》:“请斩之以谢众,方可安辑。玄感曰:‘何至于此?’”
强加于人 把一个人或一方的意见、看法勉强加诸于别人。 王朔《过把瘾就死》:“你就是这么霸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强加于人,而我不吃这一套!”
喜愠不形于色 愠:恼怒怨恨。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魏书·太武五王传》:“石侯弟嘉,少沉敏,喜愠不形于色,兼有武略。”
勇于自责 敢于承认错误并自我批评。
言归于好 言: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归于:回到。
指重新和好。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毕其功于一役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拟人必于其伦 拟:比拟;伦:同类。
指比拟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类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久孤于世 降:孤独。
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不被世人了解或受到别人的排挤而长期处于孤独的境遇之中。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
溺:沉溺,陷入。
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同归于尽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迫于眉睫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梁启超《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于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于眉睫。”
取信于人 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陷于缧绁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
指被关进监牢。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若非二哥众位把船相救,我等皆被陷于缧绁。”
讷于言,敏于行 讷:语言迟钝;敏:敏捷。
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春秋・孔子《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怒形于色 形:显露;色:脸色。
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宋・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止于至善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无补于世 世:时代。
对时势没有什么帮助。
宋・苏舜钦《上杜侍郎启》:“至于谐言短韵,无补于世,不当于齿牙间,使人传言。”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于的成语、带于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