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事的成语

带事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5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元《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七事八事 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听见薛嫂来说此话,唬得慌了手脚。”
造谤生事 谤:诽谤。
假造诽谤他人的言语以挑起事端。
《清史稿・王恕传》:“若告贷银米以给口食,则必计其能还而后之,狡黯之流遂谓官有偏私,不免造谤生事。”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指饮酒可以消除烦恼,解脱愁闷。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张千,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孩儿,我且不吃,一发等你吃了这钟,凑个三杯,可不好那 。
国家大事 大事:重大事情。
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应名故事
乐事劝功 谓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
看事做事
借事生端 以某事为借口而制造事端。 清・冯舒《上瞿知县卖荒揭》:不肖者则借事生端,望风寻趁。
事败垂成 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明・梁辰鱼《浣纱记・乞降》:“九仞为山,功亏一篑,料想不劳而集,事败垂成。”
新人新事 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老舍《剧本习作的一些经验》:“全国各处的工厂里、农村里、部队里、学校里、商店里、家庭里都有新人新事出现吗?”
好事多阻
事后诸葛亮 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行若无事 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静;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若:好像。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事出有因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青州从事 青州:古代州名,在今山东东部;从事:古代官名。
好酒的代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事缓则圆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清・俞万春《荡寇志》:“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息事宁人 息:平息;宁:安定。
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旷职偾事 旷:空缺;偾事:把事情搞坏。
不尽守职责,把事情搞糟。
《明史・刘健传》:“文武臣旷职偾事,虚糜廪禄者,宁可不黜。”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
密勿从事
虚行故事
聚众滋事 聚集了一伙人到处惹事;制造纠纷。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我生平最恨的就是这班刁民!动不动聚众滋事,挟制官长!”
吃粮不管事 只拿钱不做事。比喻工作不负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这些忘八羔子,一个都不在家!他们成年家吃粮不管事。”
多事多患 管的事情多,就容易招祸患。 《孔子家语・观周》: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绝人事 不与亲朋交往。
兴邦立事 邦:国家。
振兴国家,成就事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虚应故事 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明・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
遇事生风 一有机会就挑拔是非,引起事端。 东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国事蜩螗 蜩螗:蝉鸣扰人。
形容国家处于纷乱不堪的状态。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5回:“但是现在国事蜩螗,人心震动,外交失败,内政不修,正是岌岌可危的时候。”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事的成语、带事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