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之的成语

带之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68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陶猗之家 陶:陶朱公,即春秋时楚国人范蠡;猗:春秋时鲁国人猗顿;陶猗:泛指富人。
指富有的人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陶朱公以治产致富,猗顿以制盐起家。
好色之徒 好:喜欢;色:情欲;徒:人(多指坏人)。
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唐虞之治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
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古文观止・王鏊〈亲政篇〉》:“吴楚材等尾批‘谁谓唐虞之治,不可见于今哉。’”
负俗之讥 见“负俗之累”。
非分之念 分:本分;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
指超出本分的想法念头。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手上戴有两副赤金镯子,因此触动了一部分士兵的非分之念。”
望然而去之 望:看;去:离去。
形容看一眼就走开的情状。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而去之,若将浼焉。
强将之下无弱兵 弱:软弱。
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部属。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引而伸之 伸:展开。
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
《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四近之臣 四近:四辅,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臣。
旧指辅佐天子的四位大臣。喻指皇帝身边的近臣。
《孔丛子・论书》:王者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辅,右有弼,谓之四近。言前后左右近臣,当畏敬之,不可以非其人也。
百岁之后 死的讳称。 《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史记・李不韦列传》:“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
行或使之 行:所作所为;使:命令,指使。
所作所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觉主动。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霜露之悲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
玩于股掌之上 玩:玩弄;股:大腿;掌:手掌。
玩弄于大腿和手掌上。指轻易地把人操纵在手里任意摆布。
《国语・吴语》: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炊臼之戚 比喻丧妻。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梦》:“贾客张瞻将归,梦炊于臼,问王生。生言:‘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固无釜也。’贾客至家,妻果卒已数月。”无釜,谐音“无妇”。
未形之患 尚未显露的祸患。 宋・苏舜钦《谘目》:“不如先取为备,可以建事立功,消未形之患。”
终身之忧 指一生的忧虑。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缀文之士 缀文:连缀辞句成为文章。
称著述者。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
建瓴之势 参见“屋上建瓴”条。
城下之辱 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十之八九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今天下之势,归韦温的十之八九。”
胡颜之厚 胡颜:有何面目。
指厚着脸皮做某事。古时多用作自谦之辞。
晋・殷仲文《解尚书表》:今宸极反正,惟新告始,宪章既明,品物思旧,臣亦胡颜之厚,可以显居荣次。
鼠雀之牙 指争讼之事。 元・柯丹邱《荆钗记・奸诘》:“学生失于龙蛇之辨,改有鼠雀之牙,抚已多惭,见公甚愧。”
操之过蹙 犹言操之过急。指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语出《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扞齐人伐山戎呴,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
中人之姿 中:中等。
人的相貌中等。形容无特别之处。
旰食之劳 天色已晚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晋书・郭璞传》:“不然,恐将来必有愆阳苦雨之灾,崩震薄蚀之变,狂狡蠹戾之妖,以益陛下旰食之劳也。”
甿隶之人 甿:农民。
种田耕地的人。旧时也指身份低下的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曳兵之计 谓佯败而逃,把敌人引入埋伏圈。 郭希仁《从戎纪略》:“伯英进兵甚猛,谨防中敌曳兵之计。”
蒹葭之思 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
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命世之英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邓芝传》: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
小康之家 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清・李绿园《歧路灯》:“小康之家,就看得赌具是解闷的要紧东西。”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之的成语、带之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