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言什么语的成语
含言语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2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自言自语 | 言、语:说。 自己跟自己说话。 |
元・王晔《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里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
你言我语 | 言:说,讲。 指人们互相议论或争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9回:“二人你言我语,一面行走,一面说笑,不觉到了柳叶渚,顺着柳堤走来。” |
尖言冷语 | 谓言语尖刻。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廷秀见丈人声势凶狠,赵昂又从旁尖言冷语帮扶,心中明白是他撺掇。” |
诓言诈语 | 诓:欺骗;诈:骗人。 欺骗人的话。 |
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二折:有那等先生,自夸自会,盗听偷学,诓言诈语,骗口张舌,世俗人。 |
涎言涎语 | 厚着脸皮胡言乱语,撒赖。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那贾琏撒娇撒痴,涎言涎语的,还只管乱说。” |
闲言碎语 | ①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②与正事无关的话。 | 明・冯惟敏《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一个道紧急军情奉火牌,闲言碎语须耽待。” |
甜言美语 | ①犹言说好听的话。②指好言好语。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 |
片言只语 | 片言:简单短少的几句话;只语:单个的字、词。 短而小的几句话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
明・袁宗道《李卓吾》:“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 |
绵言细语 | 绵:柔软。 绵言:柔和的语言。 细语:低细的语句。 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
|
穷言杂语 | 指各种各样的说法。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5回:“有的说他死有余恨,还该灭他三族,穷搜他的党羽;穷言杂语,激聒个不了。” |
豪言壮语 | 豪:豪迈;壮:雄壮。 指言语豪迈雄壮。 |
茅盾《老兵的希望》:“即使他的作品有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言壮语,那么未必有大气磅礴,感人极深。” |
黑言诳语 | 犹言胡言乱语。 | 清・李塨《原道》:“异端乃曰道生天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道为天地前一物矣。天地尚未有,是物安在哉?且独成而非共由者矣,何以谓之道哉?谁生之哉?道家黑言诳语,大率类此。” |
龙言凤语 | 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 |
多言多语 | 谓不该说而说。 | 《水浒传》第六一回:“卢俊义道:‘你妇人家省得什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古祸出师人口,必主吉凶。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语。’” |
恶言泼语 |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这伊秀才又是个极柔懦的好人,在那佃房居住的人家,不肯恶言泼语,伤犯那些众人。” |
闲言淡语 | ①无关紧要的话。②同“闲言冷语”。 | 马烽《吕梁英雄传》:“这些闲言淡语,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
闲言泼语 | 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废话。 | 宋・郭应祥《鹊桥仙・丁卯七夕》词:“独怜词客与诗人,费多少闲言泼语。” |
七言八语 | 形容人多语杂。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
淫言狎语 | 见“淫言媟语”。 | 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洪遂初》:“(襄城)一日偶至书院中,见案上一帙,观之,乃春画也。每幅有洪诗,多淫言狎语,遂为逐客。” |
流言蜚语 | 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 《明史・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
冷言热语 | 犹冷言冷语。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三官说:‘欲待回家,难见父母兄嫂;待不去,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 |
酒言酒语 | 酒醉之后的胡言乱语。形容胡说八道,语无伦次。 | |
少言寡语 | 谓平时说话不多。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一章:“少言寡语的赵庆田,是和他一起参的军,一起入的党。” |
散言碎语 | 犹言闲言碎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却又不是劳而无功?” |
詀言詀语 | 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 |
冷言冷语 | 冷:不热;冷淡;不温和。 不直接表达其意;从侧面或反面说辛辣嘲讽的话。 |
宋・宝林《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 |
冷言讽语 | ||
谗言佞语 |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 |
好言好语 | 好:美;善。 指友善和中听的言语。 |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我晓得乡下人是刁恶不过,好言好语不肯听的!” |
流言飞语 | 见“流言蜚语”。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什么言什么语的成语、含言语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