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鼓的成语

带鼓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6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重兴旗鼓 犹言重整旗鼓。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现下招集人才,团练军马,倘有机会可乘,一定重兴旗鼓。”
钟鼓之乐 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
陶熔鼓铸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敲边鼓 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这话须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们旁人只能敲敲边鼓。”
撞钟击鼓 奏乐,指寺院的晨钟暮鼓。 战国・郑・墨翟《墨子・非乐上》:“撞巨钟,击鸣鼓。”
村箫社鼓 指民间鼓乐。
奋翅鼓翼 奋:奋力;鼓:振动。
振动羽翼,奋力飞翔。比喻振作有为。
汉・焦延寿《易林・损》:奋翅鼓翼,翱翔外国。
打退堂鼓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
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向后退缩。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鼓舞人心 鼓舞:振作,奋发。
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汉・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从者,号令乎?”
櫜弓卧鼓 藏弓息鼓。谓战事停息,天下太平。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驰使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摇唇鼓喙 犹言摇唇鼓舌。 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鼓噪而进 鼓噪:擂鼓和呐喊。
擂鼓呐喊,大张声势地向前冲去。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举,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鼓舌扬唇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鼓角齐鸣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
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鼓噪而起 鼓噪:起哄。
喧扰哄闹起来。
战国・谷梁赤《谷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鼙鼓雷鸣
扬幡擂鼓 幡:垂直的长条旗子。
舞动着幡,敲打着鼓。形容热热闹闹地大事张扬。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如今是扬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见了。”
卧鼓偃旗 卧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
《周书・王思政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
扯鼓夺旗 形容作战勇敢。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鼓足干劲 鼓:鼓动,振作。
把劲头鼓足,准备做事。
朱德《上黔灵山》:“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掀风鼓浪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借着诺蒙坎停战协定的订立和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传闻,掀风鼓浪,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
旗鼓相当 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鼓腹含和 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 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金鼓喧阗 金鼓:金钲和鼓。
喧阗:声音大。
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清・金捧阊《守一斋笔记・芦花会》:“忽金鼓喧阗,仪卫甚盛,观者踵接肩摩。”
打当面鼓 比喻有话当面说,不背后议论。 罗旋《南国峰烟》:“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摆出来,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同志。”
暮鼓朝钟 见“暮鼓晨钟”。 宋・苏轼《书双竹湛师房》:“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腊鼓频催
摇吻鼓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 宋・陈亮《辩士传序》:“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
鼓动风潮
羯鼓催花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
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唐・南卓《羯鼓录》载: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经在内庭击鼓,并且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当时正赶上庭中杏花开放,唐玄宗笑着说:“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鼓的成语、带鼓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