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鼎的成语
带鼎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15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击钟陈鼎 |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 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
调和鼎鼐 |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 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
《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
钟鼎山林 | 比喻富贵和隐逸。 | 宋・辛弃疾《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疏雨梧桐,微云河汉,钟鼎山林无限悲。” |
列鼎重裀 | 列:排列,罗列;鼎:古代炊具;裀:垫子,褥子。 列鼎而食,重裀而卧。吃得好,睡得舒适。形容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 |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他他他只将那会谄谀的着列鼎重裀、害忠良的便加官请俸。” |
鼎鼎有名 | 鼎鼎:盛大的样子。 非常有名。 |
宋・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
重裵列鼎 |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忒心偏,觑重裵列鼎不值钱,把黄齑淡饭相留恋,要彻老终年。 |
尝鼎一脔 |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 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
拔山扛鼎 | 拔:拔起来。 扛:两手举起。 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 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鼎力玉成 | ||
重裀列鼎 |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 元・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忒心偏,觑重裀列鼎不值钱,把黄齑淡饭相留恋,要彻老终年。” |
九鼎一丝 |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 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
瓦棺篆鼎 | 瓦棺:古代陶土葬具;篆鼎:铸有篆文的鼎器。 泛指古董文物。 |
唐・杜牧《李贺集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
香火鼎盛 | ||
钟鼎人家 | 见“钟鼎之家”。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 |
三分鼎立 |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 《魏书・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
游鱼在鼎 | 见“鱼游釜中”。 | |
群情鼎沸 | 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忽遘此变,群情鼎沸,副总统及各督军、省长,驰电督责。” |
鸣钟食鼎 | 见“鸣钟列鼎”。 |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
扛鼎抃牛 | 扛鼎:把鼎举起来。 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 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杨雄《法言・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
春秋鼎盛 | 春秋:年龄。 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
汉・贾谊《新书・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仪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
瓜分鼎峙 | 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 北宋《新唐书・李轨传》:“隋亡,英雄焱起,号帝王者瓜分鼎峙。” |
鱼游沸鼎,燕巢飞幕 | 沸:开水;鼎:古代锅类器皿;巢:筑巢。 鱼在开水锅里游,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危险,快要灭亡。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方当系颈蛮邸,悬首稿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
撞钟鼎食 | ||
鼎成龙升 | 见“鼎成龙去”。 | 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
鼎水之沸 | 像鼎中的水沸腾一样。形容局势不安定。有时也用以形容人声嘈杂。 |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 |
折鼎覆 | 《南史・张弘策传》:“祏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 | |
一言九鼎 |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折鼎覆餗 | 见“折足覆餗”。 | 《南史・张弘策传》:“拓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忮踵可待。” |
鼎食鸣锺 | 见“鼎食鸣钟”。 | |
鼎足之势 |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鼎的成语、带鼎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