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问的成语
带问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26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不问不闻 | 闻:听。 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
问十道百 | 犹言问一答十。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 |
置而不问 | 置:设置。 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
求签问卜 | 卜:占卜。 祈求于神灵,求决于占卜。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又常闻得官府要拿他家属,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签问卜,越望越不回来。” |
三推六问 | 推:推究;问:审问。 旧时指反复审训。 |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问心无愧 | 愧:惭愧。 问问自己;认为没有什么感到惭愧的地方。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君无须问此,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 |
切问近思 | 切:恳切;近思:想当前的问题。 恳切地问询,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学问思辨 | 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潜图问鼎 | 问鼎:询问鼎的大小轻重,比喻篡夺。 比喻企图暗中篡夺。 |
南朝・齐・武帝《诛张敬儿诏》:“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设征祥,潜图问鼎。” |
问鼎轻重 | 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
入乡问俗 |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 《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
问十答十 | 问:询问;答:回答。 询问十回答十,即有问必答。形容见多识广。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两个儿子未为希罕,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 |
问官答花 | 谓答非所问。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这老头儿这才叫个‘问官答花,驴唇不对马嘴’。这与我的心事有什么相干?” |
寻消问息 | 寻、问:打听。 打听消息。 |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
吊死问生 | 吊:吊祭;问:问候,慰问。 吊祭死者,慰问活人。 |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
入门问讳 | 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 ’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
劳问不绝 | 劳问:慰问。 慰问的人接连不断。 |
《汉书・张延寿传》:永始、元延间,比年日蚀,故久不还放,玺书劳问不绝。 |
入国问禁 | 进入别国境界,先了解他们的禁令或禁忌。 | |
兴师问罪 | 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
寻花问柳 | 随意漫游;玩赏春景。也比喻男子引诱玩弄妇女;特指宿娼狎妓。寻:探访。 |
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元戎小队出郊炯,问柳寻花到野处。” |
问一答十 |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拔事情。” |
东挨西问 | 挨:接近。 形容四处打听、寻问。 |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挨西问,那有消息。 |
无人问津 | 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 |
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问道于盲 | 盲:瞎子。 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
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
入竟问禁 |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 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
不耻下问 |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
舍本问末 | 舍:舍弃。 指舍弃农耕去从经商。泛指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岂舍本而问末者耶?” |
好问则裕 | 好:喜欢;裕:富裕。 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
《尚书・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攀花问柳 | 见“攀花折柳”。 | 明・陆采《明珠记・写诏》:“殷勤领命到荒山,心事未相关;攀花问柳,勾莺引燕,方寸心间。” |
每事问 | 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 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问的成语、带问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