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迹的成语

带迹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37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浮踪浪迹 浮:飘浮;浪:流浪。
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畏影避迹 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 战国・庄子《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伐树削迹 比喻正人君子不为世所容。 战国・庄子《庄子・天运》: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飘萍浪迹 飘泊无定。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劣迹昭着 劣:恶劣;昭著:明显。
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渺无人迹 很少看见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 沙汀《淘金记》:“从大道上望去,却就像一座渺无人迹的黄土荒山。”
善行无辙迹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足迹或车辙。形容具有高尚行为的人,不愿意人们对他有所觉察。 《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无迹可求 见“无迹可寻”。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人烟绝迹 人烟,煮饭的烟火,指住户。形容人口稀少,荒凉偏僻的地方。与“人烟辏集”义反。 曹植送应氏诗:“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处静息迹 息:停止;迹:足迹。
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潜形匿迹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狡吏奸豪,潜形匿迹。”
寄迹山林 隐居山林间,不过问世事。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四回:“虽欲寄迹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鸥波萍迹 萍:浮萍。
鸥鸟戏波,浮萍浪迹。比喻隐居者安逸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
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人迹罕至 罕:少。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辟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兽啼鸟迹 鸟兽的足迹。用来比喻人迹稀少,以致鸟兽群居的地方。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骈肩叠迹 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 清・刘大櫆《乞捐输以待周急引》:“京师为四方之会,万民之所聚处,仕宦宾旅,骈肩叠迹。”
遁迹匿影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铲迹销声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东郭之迹 指鞋破底漏,足迹印地。形容非常穷困、窘迫。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
遁名匿迹 遁:隐藏;匿:藏匿。
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不留痕迹 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 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
避迹违心 指违背本意而隐匿。 清・陈确《答张考夫书》:“其为荆公与非荆公,亦难逃后世之公,某万不敢避迹违心,以负兄夙所教督之意。”
虎踪猫迹 痕迹,蛛丝马迹。
杜门绝迹 指隐居不出。 《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
骈肩迭迹 同“骈肩累迹”。
敛声匿迹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梗迹蓬飘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 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
车辙马迹 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削迹捐势 削迹:匿迹;捐:舍弃。
隐匿踪迹,舍弃权势。旧指隐居。
战国・庄子《庄子・山木》: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息迹静处 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
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战国・庄子《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迹的成语、带迹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