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胆的成语

带胆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07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剖心析胆 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宋・司马光《辞修起居第三状》:“且臣前后所陈,剖心析胆,莫非恳到,而朝廷弃置其言,曾不之省,是不以情实待臣也。”
魂飞胆丧 同“魂飞魄散”。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胆大心粗 做事胆子在,但心粗。考虑不周全。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扑咚咚阶下升衙鼓,唬得我手忙脚乱,使不得胆大心粗。
狗胆包天 斥责别人胆子太大,敢于胡作非为。 《解放日报》1981年5月12日:“你真是狗胆包天,竟敢捉弄起我们来了!”
心胆俱裂 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惊神破胆 形容极其恐惧。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枕戈尝胆 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 南朝・梁・沈初明《劝进梁元帝第三表》:“陛下英略纬天,沉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
亡魂丧胆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明・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熊心豹胆 比喻非常胆大。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
怒从心起,恶向胆生 恶:凶暴。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不觉怒从心起,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失魂丧胆 形容极度恐慌。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那四方脸、紫红脸膛、宽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
心寒胆碎 寒:战栗。
形容十分惊恐。
《永乐大典戏文・无名氏府公断>》:“心寒胆碎,悔之作不是。”
凤毛鸡胆 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摘胆剜心 摘:取。
剜:用刀剜。
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
元・无名氏《小孙屠》第三折:“再休放来生债,啼哭的摘胆剜心,伤情无奈。”
色胆迷天 色:女色。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胆小如鼷 见“胆小如鼠”。 《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胆大心雄 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 明・杜睿《初闻灯船鼓吹歌》:“船中百翁梁溪酒,胆大心雄选锋手。”
倾心吐胆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每买不转的,都是倾心吐胆说真实话。”
心惊胆裂 同“心惊胆战”。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先锋将魄散魂飞,合后兵心惊胆裂。”
碎心裂胆 形容异常恐惧。 《四游记・萧后吕客谈兵》:“仗臣平生所学,排上南天七十二阵,宋之君臣,必茫然莫知,将碎心裂胆,无计所出矣。”
吊胆惊心 犹言吊胆提心。 《说唐》第八回:“众将进前射箭,射中的磨旗擂鼓,不中的吊胆惊心。”
大胆包身 谓胆量极大。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关云长雄略盖世,赵子龙大胆包身。”
肝胆轮囷 轮囷:高大的样子。
形容勇气过人,气魄雄大。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其四:穷途致感谢,肝胆还轮囷。
输肝剖胆 比喻对人极为忠诚。 唐・李白《行路难》:“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腰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侠肝义胆 侠客的肝、义士的胆。形容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心肠和行动。 《蒲柳人家・后记》:“一家听着,先是生气,担惊,继而又被赵录明的侠肝义胆和一片热心所感动了。”
隳胆抽肠 犹言披肝沥胆。表示真心诚意。 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轸,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隳肝尝胆 犹言隳肝沥胆。 唐・张九龄《与李侍御书》:“惟教义之所矜,乃讥嫌之见及。恨不能隳肝尝胆,徇知己以求申。”
胆大如斗 形容胆量极大。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赤心忠胆
胆战心摇 同“胆战心惊”。 清・洪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胆的成语、带胆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