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耻的成语

带耻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厚颜无耻 颜:脸面;脸皮。
脸皮厚;不知羞耻。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薛荔蒙耻。”
报仇雪耻 雪:洗刷;除去。
报冤仇;除耻辱;也作“报怨雪耻”。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若先王之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缊袍不耻 缊袍:以乱麻、乱棉絮制成的袍子,指穷人穿的衣服;耻:丢脸。
虽穿得破,而不认为可耻。比喻人穷志不穷。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子路)也欤。”
包羞忍耻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
容忍羞愧与耻辱。
唐・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瓶罄罍耻 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伤其类。 《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耻居王后 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 北宋《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雪耻报仇 雪:洗掉。
洗掉耻辱,打击仇敌。亦作“报仇雪耻”。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恬不知耻 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寡廉鲜耻 寡、鲜:少;廉:廉洁;不贪污;耻:羞愧;羞耻。
原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抱怨雪耻 报:报复。
雪:洗刷掉。
报怨恨,雪耻辱。
《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奇耻大辱 奇:罕见的。
极大的耻辱;罕见的耻辱。
清・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耻言人过 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 唐李华《御史中丞壁记》:“汉文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则仪形着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恟生人哉!”
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指不知羞耻。 《邓析子・转辞》:“今挂劓不以为耻,斯队之所以乱多治少也。”
荒淫无耻 荒淫:贪酒好色。
生活糜烂;不知羞耻。
徐迟《狂欢之夜》:“在这座最庄严的城中,却有着一群荒淫无耻的,丑态百出的,伤天害理的,穷凶极恶的衣冠禽兽。”
有耻且格 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不耻最后 不耻:不以为羞耻。
不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耻:耻辱;荣:荣耀。
不认为是可耻,反而认为是荣耀。指不知羞耻。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无耻之尤 尤:特别突出的。
无耻之中最无耻的。
清・王士禛《分甘余话》:“二子可谓失其本心,无耻之尤者也。”
毁廉蔑耻 蔑:无。
不顾廉耻。
明・方孝孺《官政》:“而令不信于下,知不为众之所与也,则益不自重,而为毁廉蔑耻之行。”
藏垢怀耻
忍耻苟活 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莫说生前被人唾骂,就是死后亦有何颜见彼!与其忍耻苟活,何若从容就死。
滥竽自耻 没有真才实学却占了一席之位,自己感到有愧。 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使夫怀鼠知惭,滥竽自耻。
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含垢忍耻 忍受耻辱。 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无耻之徒 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恬不为耻 参见[恬不知耻]。
忍耻含垢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 宋・苏轼《上韩枢密书》:“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
耻居人下 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形容胸怀大志。 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堕乃尘凡。”
忍耻偷生 忍受耻辱,苟且求生。同“忍垢偷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耻偷生为父仇,谁知奸计觅风流。劝君莫设虚言誓,湛湛青天在上头。”
耻与哙伍 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耻的成语、带耻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