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私的成语

带私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3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以权谋私 以:凭借;权:权力;权势;谋:谋求;谋取;私:私利。
凭着权利谋取私利。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植党营私 建立小团体;牟取私利。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一边是一味的向家庭植党营私,去作那罔人勾当。”
忧国忘私 忧:忧虑。
忧虑国事,忘记了私事。
《古文苑・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
公报私仇 借公事来报私仇;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正好公报私仇,却饶不得!”
徇私偏向 曲从私情,偏袒一方。指处事不公。
私心妄念 私:利己;妄:虚妄,不实。
为个人利益打算的种种想法。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心里并不曾有一毫私心妄念,不知此中怎的便如万马奔驰一般,早跳下炕来了。”
私言切语 私:秘密;切:贴近。
私下里的情话。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双带子》:“私言切语谁人念,海燕双飞绕画梁。”
一念之私 一个念头的差错。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伯言》:“阴曹不与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他念,则火自息。”
营私舞弊 营:谋求;舞:玩弄;弊:坏事。
为了谋求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违法乱纪。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南洋兵船虽然不少,叵奈管带……营私舞弊,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
因公假私 借公务谋取私利。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饱其私囊 饱:满足;囊:口袋。
指非法侵吞钱财,装入自己腰包。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他又并不将此款归入公家,一律饱其私囊。”
假公营私 见“假公济私”。 《元典章・进表》:“在外诸司不详站赤生受指,以进表为由,假公营私,滥行给驿。”
私相授受 指不是公开的给予和接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交与你执着,才有个凭据,你才放心。那有我两个人私相授受的呢?”
公而忘私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化公为私 将公有财产化为私有。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但是武营里的习气,所有的兵丁平时是从不习练;而且还要克扣粮饷,化公为私。”
铁笔无私 谓执笔判案不徇私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五个鬼齐齐的走上前去,照手一抢,把管笔夺将下来,说道,‘铁笔无私。’”
私谐欢好 私:秘密;谐:和合。
指男女间非明媒正娶而发生关系。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古来才子佳人,往往私谐欢好,后来夫荣妻贵,反成美谈。”
托公行私 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秉正无私 主持正义,没有私念。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
公私两利 见“公私两济”。 《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借公行私 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利。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一卷:“见善忘举者妒,知恶不劾者比,依违是非者谲,借公行私者佞。”
废私立公 去私为公。 《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营私罔利 谓谋求私利。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大臣既以身许国,则但当计国民之利害,不当计一身之利害,营私罔利,固不可也。”
公私猬集 猬集:象刺猬的硬刺那样聚在一起,比喻事情繁多。
公事和私事繁多。
明・俞安期《衡岳赋》:华榱猬集而纵横。
切切私语 指私下小声说话。 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窃窃私语 私:私下;背地里。
指背着人悄悄地说话。
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时尚窃窃私语,未敢公然言之。”
公正无私 公道正直;没有私心。 荀况《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徇私作弊 见“徇私舞弊”。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
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国耳忘家,公尔忘私 为了国家忘了自己的家,为了公事忘了私事。形容一心为国为公。 《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私的成语、带私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