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热的成语

带热的四字成语(共找到9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水深火热 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或国家灾难深重。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不冷不热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头痛额热 见“头疼脑热”。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俺两口儿有些头痛额热,思想你时,见这半个衫儿,便是见您两口儿一般。”
不著疼热 犹言无关痛痒。指不体贴爱护。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这一个小厮,必是你乞养来的螟蛉之子,不著疼热,所以著他偿命。”
不因人热 因:依靠。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汉・刘珍《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满腔热忱 忱:真实的心情。
内心充满了热烈而真诚的感情。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热锅上的蚂蚁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
趋炎赶热 趋:奔走,投靠。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明・康海《中山狼》第四折:“稍觉冷落,却便别处去趋炎赶热,把那穷交故友撇在脑后。”
热汗涔涔 形容因天气炎热或心情紧张而导致浑身汗流如注的样子。
肠慌腹热 形容焦急、慌乱。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魄散魂消,肠慌腹热,手脚獐狂去不迭。”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二折:请法师唤太医疾快走,将俺养家儿搭救,则教我肠慌腹热。
问寒问热 经常询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形容十分关切。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有时遇见薛蝌,他便姣姣乔乔、姣姣痴痴的问寒问热,忽喜忽嗔。”
剃头担子一头热 清末常见剃头师傅挑担外出,为人理发。担子一头放置板凳工具,一头放置炉火热水。是歇后语,表示自己想得热切,可是对方却冷淡无意。与“一厢情愿”义同。 老残游记二集第三回:“人家假爱你,你真爱人家,不跟了天津的话,剃头挑子一头想吗?”
热气腾腾 热气:温度高的气体;腾腾:气体不断上升的样子。
原意为热气盛大。比喻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明・吴承恩《西游记》:“那饭热气腾腾的。”
打铁趁热 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张恨水《夜深沉》第22回:“我粗人只望说粗话,有道是打铁趁热。”
冷嘲热谑
热肠冷面 热心肠,冷面孔。形容内心热情,表情却冷漠。
脸红耳热 见“脸红耳赤”。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炙手而热 炙:烤。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
《明史・董传策传》:“嵩久握重权,炙手而热。”
炙手可热 炙:烤。
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攀炎附热 犹言趋炎附势。
水火深热
眼饧耳热 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热中名利 热中:急切盼望。
急切企图获得个人名利。
林语堂《论幽默》:“看人栖栖皇皇热中名利,而自己却清闲超逸,于是也笑了。”
热地蚰蜒 蚰蜒:与蜈蚣同类的动物,体略小,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比喻惶急不安。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唬的我似没头鹅热地上蚰蜒。
耳热眼花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南朝・梁・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热锅上蝼蚁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同“热锅上蚂蚁”。 《隋唐演义》第十九回:“这壁厢太子与杨素,是热锅上蝼蚁,盼不到一个消息。”
古道热肠 指待人真诚、热情。 清・邹弢《三借庐笔谈・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杨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
冷嘲热骂 尖刻的嘲笑和谩骂。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
热热闹闹 景象纷繁盛大,气氛活跃。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5回:“热热闹闹采莲船,撒科打诨。”
头疼脑热 泛指一般的小病。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热的成语、带热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