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的成语
带李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8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避瓜防李 | 表示避免嫌疑。 | 见“避李嫌瓜”。 |
色艳桃李 | ||
指李推张 |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
夭桃襛李 | 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
李代桃 | 同“李代僵桃”。清 李玉《清忠谱.捕义》:“怎偷生?惜羽毛。 急向公庭分白皂,肯任他人李代桃?”。 |
|
道边苦李 |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张甲李乙 | 犹言张三李四。 | 汉・张奂《诫兄弟书》:“不自克责,反云张甲谤我,李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
李下瓜田 |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 《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
张王李赵 | 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 唐・姚思廉《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三国・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
卖李钻核 | 先钻李核,然后出卖,免得别人得到良种。形容极端自私。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
张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 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浮瓜沉李 |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 三国・魏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
瓜皮搭李树 | 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 宋・韦君安《梅磵诗话》中:“盖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树云。” |
桃李成蹊 | “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语。 | 金・元好问《南乡子》词:“迟日惠风柔,桃李成蹊绿渐稠。” |
桃羞李让 | 桃和李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 |
桃李兴悲 | ||
桃李争辉 | 桃花与李花竞媚比妍。形容春日景色美不胜收。 |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花也则为你不与那繁花争媚,花也则为你不同他桃李争辉。” |
将李代桃 | 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 | 清・孔尚任《桃花扇・守楼》:“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倒也是个妙计。”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 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
公门桃李 | 公:对人的尊称。 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
李下无蹊径 | 蹊径:小路。 李子树下没有小路。比喻诚实的人,心中没有伪诈。 |
北宋《新唐书・李义传》: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 |
桃李精神 |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 五代・和凝《和满子》词:“正是破瓜年口,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 |
李郭同舟 |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 |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
李郭仙舟 | 《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后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 《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 |
道旁苦李 | 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
瓜田李下 |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 晋・干宝《搜神记》第15卷:“惧获瓜田李下之讥。” |
桃李争妍 |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8回:“四时赏玩,各有风光;春赏燕游堂,桃李争妍。” |
夭桃秾李 | 比喻年少美貌。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 宋・辛弃疾《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李的成语、带李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