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拘的成语

带拘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4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任达不拘 任性放纵,不受礼法拘束。 《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尚书集注音疏》:“钜儒著述,皆有本原,不得以井管拘墟,轻相訾议也。”
无拘无缚 同“无拘无束”。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
拘俗守常 指受世俗平庸见解的束缚。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有此事。”
不拘细行 犹不拘小节。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庚即送直,然后得还,经此数四”刘孝标注引《中兴书》:“峤有俊朗之目而不拘细行。”
放浪无拘 见“放浪不羁”。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建》:“建性耽酒,放浪无拘。”
泥古拘方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拘挛之见 拘挛:拘束,拘泥。
形容狭隘而固执的见识。
宋・范成大《收浯溪中兴碑后序》:此诗之出,必有相诟病者,谓不合题破次山碑,此亦习俗固陋,不能越拘挛之见也。
通脱不拘 通脱:放达不拘小节;不拘:不受限制。
形容放达而不受礼法和世俗偏见的束缚。
叶圣陶《微波》:“你从前那么通脱不拘,大家都称赞。”
拘奇抉异 指搜求奇异的文句。 唐・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
拘文牵义 拘泥于字义、文义。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3回:“非素臣侃侃而谈,若任彼俗吏拘文牵义,其能免乎?”
拘泥不化 拘泥,呆板不知变通。形容固执成见,不知变通。 朱子全书:“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
不拘小节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小节:琐碎的生活小事。
不拘泥于生活琐事。指人在生活小事上不大在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延传》:“(延)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放纵不拘 见“放纵不羁”。 《汉书・游侠传・陈遵》:“竦博学通达,以谦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
拘儒之论 拘儒:迂腐的书生。
指平庸无聊的言论或见解。
汉・桓谭《盐铁论・复古》:故未遑扣扃之义,而录拘儒之论。
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跌宕不拘 心志放逸无拘无束。
疏宕不拘 疏宕:放荡。
放荡不受拘束。
《北史・薛憕传》:“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疏宕不拘,时人未之奇也。”
急张拘诸 形容局促不安、紧张慌乱的样子。
无拘无碍 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宋・朱敦儒《西江月》词:“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不拘绳墨 绳墨:木工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借喻法度、规矩。
形容人的行为或艺术风格洒脱、豪放,超逸不羁。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有侄儿郭仲翔,才兼文武,一生豪侠尚气,不拘绳墨。
不拘细节 犹不拘小节。 《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万顷属文敏速,然性疏旷,不拘细节,无儒者之风。”
拘墟之见 拘:拘守;墟:指所居住的地方。
原指井底之蛙受所处空间的限制,只能看到一点天空。现多用来形容狭镒短浅的见识。
汉・扬雄《汉言义疏・重黎卷第十》:而以神明不测之德言之,则昊天者群灵之总汇,五帝者一神之化身,分之则为六天,合之仍为一体。必斤斤较量其高卑,斯拘墟之见也。
放诞不拘 见“放荡不羁”。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韩退处士,绛州人,放诞不拘,浪迹秦晋间,以诗自名。”
无拘无束 拘:限制;束:约束。
没有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4回:“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拘拘儒儒 拘拘:拘束,有所顾忌的样子;儒儒:指软弱、懦弱。
形容局促不安,胆小怕事,无所作为。
元・杨奂《东游记》:二三千里之远,今一举而至,与其终身拘拘儒儒于二百里内者,不亦异乎!
不拘一格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
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跌荡不拘 指心志放逸无拘无束。同“跌宕不羁”。 明・袁黄、王世贞《纲鉴合编・宋纪・武帝》:“八月,宋主杀中书令王僧达,僧达幼聪警能文,而跌荡不拘。”
拘神遣将 拘:拘使。
指力量无穷。神通广大,能指挥天兵天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4回:“芳官竟是个狐狸精变的,就是会拘神遣将的符咒也没有这么快。”
拘挛补衲 拉扯牵引,缝补缀合。比喻文章用事过多,反成弊害。 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拘的成语、带拘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