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忧的成语

带忧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1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忧心如惔 火烧。愁得心里像火在煎熬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替古人耽忧 指不必要的忧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8回:“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且来宽衣服睡觉,莫替古人耽忧。”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将别人的烦忧当作是自己的烦忧;将别人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形容人富有同情心。 孟子梁惠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忧如焚
思深忧远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宵旰忧劳 宵衣旰食,非常劳苦。形容勤于政事。亦作“宵旰焦劳”、“宵旰忧勤”。 《明史・吴时来传》:“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
忧心如醉 心中愁苦,神智像喝醉了一样。 《诗经・秦风・晨风》:“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乐极则忧 好乐过度而不止,必生忧伤。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忧国忧民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先忧后乐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牛之忧 司马牛:名耕,孔子的学生。
司马牛因为没有兄弟而忧愁。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担忧。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忧劳成疾 由于过度忧伤劳累而引起疾病。 唐・魏征《九成宫醴泉铭》:遗身利物,栉风休雨,由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
终身之忧 指一生的忧虑。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忧形于色 形:表现。
色:面色表情。
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
《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忧道不忧贫
肘腋之忧 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
形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明・沈德符《野获编・内臣兼常印厂》:“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无过虑。倘此例他日踵行,亦肘腋之忧。”
路叟之忧 指百姓的疾苦。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排忧解难 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心腹之忧 犹心腹之疾。 明・郭勋《英烈传》第69回:“我兵宜先救心腹之忧,后除手足之患。”
忧心如捣 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心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采薪之忧 采薪:打柴。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朱熹集注:“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
杞国忧天 同“杞人忧天”。 明・何景明《田子行》:“丹诚不回白日照,杞国忧天独劳苦。”
忧天悯人
忧国如家 忧:忧虑。
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
汉・汉成帝《赐翟方进册》:“君其孰念详计,塞绝奸原,忧国如家,务便百姓,以辅册。”
忧喜交集 忧伤和喜悦一齐涌上心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随后曹仁、李典、乐进各引兵寻到,见了曹操,忧喜交集;聚集残兵五百余人,同回河内。”
杞人之忧 同“杞人忧天”。 曾朴《孽海花》第27回:“这是贤弟关心太切,所以有杞人之忧。”
与民同忧 忧:忧患。
与人民共忧患。
宋・苏舜钦《诣匦疏》:“岂上位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忧民忧国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唐・贯休《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其二:似圣悲增道不穷,忧民忧国契尧聪。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忧患:患难。
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顾内之忧 顾:照管,照顾。
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
元《宋史・李处耘传》:“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忧的成语、带忧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