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忧的成语

带忧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1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忧国忧民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主忧臣辱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心腹之忧 犹心腹之疾。 明・郭勋《英烈传》第69回:“我兵宜先救心腹之忧,后除手足之患。”
无虑无忧 同“无忧无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0回:“无虑无忧来佛界,诚心诚意上雷音。”
漆女忧鲁 鲁穆公时国事危急,漆室之女对国家深感忧虑。指不当政的人对国事担忧。 清・毛祥麟《墨余录・开捐例》:“行见贞下起元,物极必反,沙汰之政,当轴必已筹及,毋徒为漆女之忧鲁也。”
不堪其忧 忧:愁苦。
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主忧臣劳 忧:忧患。
君主有了忧患,臣下就要为他效力。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忧国忘思 忧劳国事,不老虎个人私事。 《古文苑・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
不测之忧 测:预测;忧:忧患。
指意外的祸患。
宋・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唯食忘忧 食:吃饭;忧:忧愁。
人生要经历许多愁苦,只有在吃饭时可以暂时忘却。
《左传引谚》:“唯食忘忧,民保于信。”《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唯食忘忧,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
高枕勿忧 犹言高枕无忧。 《四游记・玉帝起来赛宝通明会》:“比丘曰:‘娘亲高枕勿忧。自古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忧国哀民 忧虑国事,体恤百姓。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同忧相救 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忧心如醉 心中愁苦,神智像喝醉了一样。 《诗经・秦风・晨风》:“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忧如焚
乐以忘忧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忧心如酲 酲:酒醉未醒的状态。
心中一忧虑,神智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形容心情十分愁苦压抑。
《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顾内之忧 顾:照管,照顾。
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
元《宋史・李处耘传》:“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
自相惊忧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忧患余生 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
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沈砺《感怀》:“光阴潦草歇繁华,忧患余生辄自嗟。”
忧公忘私 关心公益,不顾私利。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高枕无忧 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无忧无虑地睡大觉。原形容平安无事;不必担忧。后也指思想麻痹;放松警惕。 《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忘忧物 可借以忘掉忧愁的东西。多用以指酒、云。 晋・陶潜《饮酒诗》: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缧绁之忧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
引申为囚禁。被囚禁的忧虑。指有坐牢的危险。
鲁迅《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季孙之忧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终身之忧 指一生的忧虑。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无妄之忧 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 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无妄之忧勿药喜,一善自足禳千灾。”
知命不忧 识天命者无忧虑。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替古人担忧 为古人所遇到的困难、危险担忧、发愁。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愁。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我不信,打谈的吊眼泪,替古人耽忧,这些都是虚,他若唱的我眼泪出来,我才算他好戏子。”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忧的成语、带忧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