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忘的成语

带忘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87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国耳忘家 见“国而忘家”。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忘年之交 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前事不忘,后代之元龟
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铭感不忘 铭:在器物上刻字,比喻记在心里。
深刻地记在心里,感激不忘。
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得蒙仗义释放,已是铭感不忘,厚贶断不敢受。”
背义忘恩 指背弃道义,忘却恩德。同“背恩忘义”。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义忘恩,更待干罢。”
负恩忘义 见“负恩背义”。 元・施惠《幽闺记・虎头遇旧》:“紧降阶,释缚扶将起,是兄弟负恩忘义。”
圣人忘情 圣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
指圣人不为感情所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负德忘恩
过目不忘 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强;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 《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忘恩背义 犹忘恩负义。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
难以忘怀 忘怀:忘记。
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遂迷忘反 见“遂迷不寤”。 《南齐书・顾宪之传》:“窃寻民之多伪,实由宋季军旅繁兴,役赋殷重,不堪勤剧,倚巧祈优,积习生常,遂迷忘反。”
徙宅忘妻 徙:迁移;宅:住所。
搬家忘记把妻子带走。比喻粗心到了荒唐的地步。
西汉・刘向《说苑・敬慎》:“予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
没齿不忘 没齿终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汉・张衡《同声歌》:“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昧利忘义
忘年交谊
说东忘西 说了这样忘了那样。形容记忆力差。 柳青《狠透铁》:“再加上社员们负责的思想状况,劳神劳得他颠三倒四,说东忘西。”
贵人多忘事 官位高的人善于忘记。原指地位高的人对人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以嘲讽人健忘。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内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逐流忘返 随波流荡而忘却归来。指随逐时俗,而不知返归根本。 章炳麟《文学说例》:“不通斯例,则古义不完,逐流忘返,则谬说滋起。”
羊歧忘返 羊歧:歧路。
在歧途上忘记了返回。比喻因辨不清正确方向而误入歧途。
唐・陆龟蒙《幽居赋》:豹管闲窥,羊歧忘返。
得意忘形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
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日久忘怀 时间长久就不太介意而忘掉了。
丢三忘四 见“丢三落四”。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忘怀日久 时间长久就不太介意而忘掉了。
殉义忘身 殉:献出生命。
为追求正义而献身。
《陈书・鲁广达传论》:“鲁广达全忠守道,殉义忘身,盖亦陈代之良臣也。”
记功忘过 见“记功忘失”。 明・张居正《为故大学士高拱乞恩疏》:“山藏川纳,记功忘过者,明主之深仁也。”
得荫忘身 荫:遮蔽。
原指蝉得到荫凉的地方遮蔽就忘了自身的安全。比喻只图眼前的享受而不顾后患。
战国・庄子《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
疮好忘痛 疮疤好了就忘了疼痛。比喻情况见好以后就忘记了从前的痛苦经历和教训。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你今日了毕官司出来,两脚踏住平川地,得命思财,疮好忘痛。
忘其所以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一来看见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忘的成语、带忘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