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屋的成语

带屋的四字成语(共找到9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
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唐・姚思廉《梁书・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着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生栋覆屋 造房子用新伐的木头做屋梁,木头容易变形,房屋容易倒塌。比喻祸由自取。 《管子・形势》:“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垂。”
屋下架屋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
屋上建瓴 建:倾倒。
瓴:容水器。
从屋顶上往下倒瓶子里的水。形容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亦作“高屋建瓴”。
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驹发,突骑云纵,真若屋上建瓴水也。”
迭床架屋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複,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屋梁落月 比喻殷切的思念朋友的心情。 唐・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白屋人家
望屋而食 谓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汉・贾谊《新书・过秦》:“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爱屋及乌 乌:乌鸦;爱屋:喜爱那所房屋;及乌:连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并喜爱。
比喻因喜欢某个人,也连带着喜欢跟这个人有关的人或物。
《尚书大传・大战》:“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孔丛子・连丛子下》:“若夫顾其遗嗣,得与群臣同受厫福,此乃陛下爱屋及乌,惠下之道。”
萤灯雪屋 指勤学苦读。同“萤窗雪案”。 宋・叶適《石洞书院记》:“游之兴废,家之盛衰占焉;学之兴废,人之盛衰占焉。学不待地也,萤灯雪屋,苟取尺寸,而圣贤之业可成矣。”
润屋润身 后用为恭贺新屋落成的题辞。 《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
丰屋之祸 见“丰屋之戒”。 陈寿《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閴其无人’。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白屋寒门 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
泛指贫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贫寒。
元・高文秀《琗范叔》第三折:“未亨通,遭穷困,身居在白屋寒门。”
夏屋渠渠 夏屋:高大的房子;渠渠:高大深广的样子。
形容房屋高大而深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时年三十六,腴田连阡,夏屋渠渠矣。”
束之高屋 同“束之高阁”。 明・李贽《读书乐》诗:“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
华屋丘墟 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三国・魏 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仰屋浩叹 仰望屋顶,深深叹息。形容处于困境,无可奈何。 《后汉书・寒朗传》: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
没屋架梁 比喻无中生有。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更有一等狠心肠的人,偏要从家门首打墙脚起:诈害亲戚,侵占乡里,受投献,窝盗贼,无风起浪,没屋架梁。”
丰屋生灾 谓高大其屋,将引起灾祸。
司农仰屋 主管钱粮的官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形容国库空虚,财政拮据。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30回:“朝廷因连年国费浩烦,且因赔款又重,又要办理新政,正在司农仰屋的时候,势不免裁者经费。”
因乌及屋 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关事物。 《尚书大传・大战》:“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暗室屋漏 暗室:指没有光亮或隐秘的地方;屋漏:古代室内摆放小帐的地方。
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处。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第四卷:“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是亦小道之可观者。”
家无主,屋倒竖
比屋而封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架屋叠床 屋上架屋,床上叠床。比喻重复累赘。 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俗书之误》:“架屋叠床,触目皆是。”
落月屋梁 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唐・杜甫《梦李白》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汗牛塞屋 汉牛:使牛出汗。
指藏书太多,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仰屋兴嗟 仰望屋顶长叹。指毫无办法,一筹莫展。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一面就近再等下一科的会试,免了一番长途跋涉,不必再为筹措旅费,仰屋兴嗟。”
高门大屋 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
指豪门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声振屋瓦 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屋的成语、带屋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