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的成语
带学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93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不学无术 | 术:技术;技艺。 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
学疏才浅 | 同“学浅才疏”。 |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
邯郸学步 |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 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
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
学而后知不足 |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 江泽民《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 |
学老于年 | 指青年人的博学。 | 元《宋史・文苑传七・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 俭:节省;奢:奢侈。 穷人不学也会节俭,富人不学也会奢侈。指人的思想受环境习惯的影响。 |
唐・马周《请崇节俭及制诸王疏》:“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 |
巨学鸿生 | 巨:大;鸿:通“洪”,大;生:读书人。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
汉・扬雄《羽猎赋》:“于兹乎鸿生巨儒,俄轩冕,杂衣裳,修唐典,匡《雅》《颂》,揖让于前。” |
思而不学则殆 |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思:思考。 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学而不轴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鹦鹉学舌 | 像鹦鹉一样学人说话。常比喻跟着人家的话说;或指搬嘴学舌。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
学富五车 |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
战国・庄子《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好学不厌 | 好:喜爱;厌:厌倦。 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
清・钱泳《履园丛话・画中人》:“李荣号散木,钱塘人。少未读书,好学不厌,能诗工书,尤爱六法,俱臻妙境。” |
家学渊源 | 家学:家传的学问;渊源:水源;这里指根源。 家世相传的学问有根源。形容出身于书香门弟;学问扎实;学有根底。 |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送林宽夫父子》:“家学有渊源,传之于艾轩。” |
饱学之士 | 饱学:学识渊博。 指学识渊博的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
学究天人 | 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贫不学俭 | 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彰传论》:“其此之谓欤”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曰:“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 |
断织劝学 |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载:“远寻师,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
长材茂学 |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 明・归有光《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之一:“开局秉笔,固皆一代之长材茂学,必有所见广圣意者。” |
效颦学步 | 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 明李贽《答耿司寇书》:“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铁,而肯效颦学步从人脚跟走乎!” |
才学兼优 |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 《隋唐演义》第三六回:“恐翰林院草来不称朕意,思卿才学兼优,必有妙论,故召卿来,为朕草一诏。”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教学相长 | 教学:教和学;长:促进;增加。 教和学互相促进。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幼而学,壮而行 |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
学海波澜 |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驰骋于文坛。 | 晋・王嘉《拾遗记・何休》:“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唐・崔珏《哭李商隐二首》其一: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
品学兼优 | 兼:都。 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学兼优,阅历通达的老长辈。” |
青钱学士 |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后因以“青钱学士”誉称才学之士。 |
北宋《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
高才博学 | 学:学问。 才能高超,学问广博。 |
《周书・宣帝纪》:“八日,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明经行修者为孝廉,上卅、上郡岁一人,下卅、下郡三岁一人。” |
博学审问 | 博:广;审:详尽细密。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肤浅末学 | 肤浅:浅薄;末学:学无根底。 指学识浅薄。 |
晋・范宁《春秋梁传集解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
活到老学到老 | 指老人坚持学习或知识不断更新,人们永远学不尽。 | 王朔《橡皮人》:活到老学到老嘛。 |
冬烘学究 | 冬烘:形容懵懂,浅陋。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
茅盾《幻灭》:“无奈应试者大抵是那一类脚色——冬烘学究,衙门蛀虫,又不能剥夺他们的考试权,只好让他们来考。”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学的成语、带学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