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的成语

带四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44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拿三搬四 比喻不服从调派。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纲纪四方 纲纪:治理,管理。
治理天下。
《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丢三拉四 见“丢三落四”。 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九洲四海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
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迈四方步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文房四物 见“文房四宝”。 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萧然四壁 萧然:寂寞冷落;四壁:四面墙壁。
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宋・陆游《幽事》:萧然四壁野人家,幽事还堪对客夸。
四大金刚
连三接四 同“连三接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原来平儿出去,有赖林诸家送了礼来,连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来拜寿送礼的不少。”
四肢百体 见“四肢百骸”。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三番四复 三、四:指次数之多;番、复:反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复,犹豫不决。
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
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明・沈采《千金记・宵征》:“如今狼烟四起,虎斗龙争,我到街坊上打听楚国招兵文榜消息。”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三番四覆 番:次;覆:反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凿四方眼儿 形容呆板固执,不会变通。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这么大人了,要撒尿倒底说呀,怎么憋着不言语呢!还这么凿四方眼儿,一定要使个净桶。
四方离乱 四方:天下,各处。
指到处发生割据,战乱。
元・刘唐卿《白兔记》第十五出: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
四方云扰 扰:扰乱,纷扰。
指天下纷乱,如同乌云翻涌。形容局势动荡不安,到处骚乱。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
家无四壁 同“家徒四壁”。唐 张偁《少年行》诗:“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
拉三扯四 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志在四方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
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牵四挂五 牵:牵扯,连带。
指许多人或事互相牵连,关系复杂。
四至八道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微机四伏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牵五挂四 谓接连不断。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扬名四海 扬名:传播名声。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
指名声传遍各地。
放诸四裔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
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极目四望 极:尽;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
四分五剖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四的成语、带四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