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哭的成语

带哭的四字成语(共找到6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鬼哭粟飞 传说苍颉造字,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
卧冰哭竹 卧冰:晋王祥卧冰求鱼事母;哭竹:楚人孟宗天寒求笋。
指对父母十分孝顺。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穷途之哭 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歌于斯,哭于斯 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哭笑不得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情况又可气又可笑,使人不知怎么做才好。也可形容处境尴尬。 元・高安道《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哭丧著脸
长歌代哭 长歌:放声歌咏,借指写诗文。
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泣,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
清・秋瑾《挽故人陈阙生》序:“手挽一章,亦长歌代哭之意。”
失声痛哭 因为过度悲痛而痛哭。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公子想起自己那番苦楚,痛定思痛,也不觉失声痛哭。
恸哭流涕 恸:哀痛;涕:眼泪。
形容极其悲痛伤心。
宋・陈亮《祭朱寿之文》:“今子之死,乃独有感于余心而兴不幸之叹,至于恸哭流涕不能自已。”
痛哭失声
哭眼擦泪 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再说大喜的事,这么哭眼擦泪的,是为什么呢?”
号啕大哭 号啕:大哭声。
放声大哭。
《周易・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狼号鬼哭 形容哭声凄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号啕痛哭 号啕:大哭声。
放声大哭。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
鬼哭狼嚎 嚎:大声叫或哭喊。
像鬼和狼一样哭喊。形容哭声很凄惨。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
牛衣夜哭 见“牛衣对泣”。 唐・温庭筠《上裴舍人启》:“今则阮路兴悲,商歌结恨;牛衣夜哭,马柱晨吟。”
号天哭地 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街号巷哭 号哭于大街小巷。形容悲痛至极。 晋・潘岳《马汧督诔》:“凡尔同围,心焉摧剥,扶老携幼,街号巷哭。”
欲哭无泪
哭眼抹泪 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老婆儿哭眼抹泪的说道:‘阿弥陀佛!说也不当好听的话。’”
见哭兴悲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谓产生同情心。 明・梅鼎祚《玉合记・还玉》:“迟共疾,俺敢侍寻生替死,自古道见哭兴悲。”
号咷大哭 号咷:也写作“嚎啕”,大声哭叫。
形容放声大哭。
《周易・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猫哭老鼠 比喻假慈悲。 《说唐》第62回:“如今又不知那里杀来,又同牛鼻道人在此‘猫儿哭老鼠’,假慈悲。”
嚎啕大哭 大声哭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今日看他悲哀欲绝,心里更加不忍,竟嚎啕大哭起来。”
长歌当哭 长歌:放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
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也作“长歌代哭”。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号唃大哭 号唃也写作嚎啕”,大声哭叫。形容放声大哭。 《周易・同人》:同人先号唃而后笑。
啼天哭地 呼天叫地的哭号,形容非常悲痛。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阑路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抱头痛哭 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头痛哭。”
鬼哭神嚎 号: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祭供恩人》:“吓还不算,还逼着人‘逃难’。弄得村上鸡飞狗跳,鬼哭神嚎。”
包胥之哭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
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
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哭的成语、带哭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