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口的成语
带口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78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口呆目钝 | 见“口呆目瞪”。 |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
异口一言 |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 《魏书・尔朱荣传》:今海内草草,异口一言,皆云大行皇帝,鸩毒致祸。 |
口惠而实不至 | 惠:给人以好处;至:到。 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 |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
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 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百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
众口金铄 | ||
有口无心 | 嘴里有啥说啥;心里却没有什么。 | 明・于谦《拟吴侬曲》:“忆郎直忆到如今,谁料思深恋亦深;刻木为鸡啼不得,原来有口却无心。” |
婆心苦口 | 参见[苦口婆心]。 | |
添粮不如减口 | 家穷人多,添粮食不如疏散人口。比喻解决困难须从根本入手。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六回:自古云,添粮不如减口。他们又不愿跟咱,不如善善的各给他们几句好话,打发他们出去。 |
口诵心维 | 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监・纪述内臣》:“谓内书堂进世则所进,与《忠鉴录》同立课程,使其口诵心维,可以迁善改过。” |
口口声声 |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众口一辞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宋・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过。 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金口玉言 |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
众口之辩 | 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 | 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
众口嚣嚣 | 嚣:喧嚷,吵嚷。 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说着。 |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烦》:“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
空口无凭 | 凭:凭证。 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空口无凭的话,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 |
异口同声 | 异:不同。 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口燥喉干 | 燥:干。 形容非常干渴。 |
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
目睁口呆 | 亦作“目瞪口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白费口舌 | 谈话一无所获。 | |
口齿伶俐 | 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 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
众口纷纭 | 纷纭:多而姑乱。 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
草入牛口,其命不久 | 草进到牛嘴里,牛一定会把它吃掉。比喻难以逃脱厄运。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六:我们只是草寇,常言:草入牛口,其命不久。 |
虎口拔须 | 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
有口难分 | 分:分辩。 有嘴难分辩。形容难分辩清楚。 |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动不动棍棒临身。直着我有口难分,进退无门。” |
舌尖口快 | 尖:尖锐,锋利。 快:锐利,爽快。 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 |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自投虎口 | 投:进入;虎口:比喻十分危险的处所。 比喻自己进入危险的场所送死。 |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20回:“这薛刚真正胆大包天,不想生法报仇,反来祭扫铁丘坟,是自投虎口。” |
阖门百口 | 指全家所有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岐传》:“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
口体之养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口的成语、带口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